首 页 > 幼儿园资源 >教学问题解析

记录单为什么会遭幼儿“冷落”?

来    信

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幸在学校和老师的组织下进入幼儿园实习,参与幼儿园日常活动的设计、实施。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科学教育方面的问题,非常困惑,希望得到贵刊和专家老师的指点。

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给幼儿分发记录单,以帮助幼儿记录活动过程和结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是在实际活动中,记录单常常遭到冷落。例如,在《我们的菜场》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幼儿去菜场参观,以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经验,教师也因此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幼儿关于菜场的前期经验和关注点。

回来后,我们集体分享了参观中拍摄的照片,幼儿对其中一张照片上玻璃橱窗里圆圆的东西产生了疑问:这是什么呢?是鸡蛋?是豆腐?还是土豆?

为支持幼儿的探索,教师做了一个记录单,内容包括“我的猜想”和“我的验证”,先请他们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然后拿着记录单到菜场去验证。到了菜场,幼儿或直接询问老板,或购买一些拿到手中仔细研究,或进到店里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他们浓厚的探索热情。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他们已经忘记了记录单的存在。虽然教师有意引导幼儿去使用记录单,并在事先和过程中告诉幼儿怎么记录,比如用“√”表示猜想正确,用“×”表示猜想错误等,可是幼儿要么把猜想当成验证,要么根本就忘记了记录这回事。回去之后我们发现,有些幼儿虽然没填写记录单,但问起来他却知道是怎么回事。

可见,幼儿不填写记录单未必没有科学探究,填没填记录单也就不能作为评价幼儿有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依据了。可是,如果不用记录单,那又该如何评价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呢?另外,我也在思考,如果使用记录单,教师需要统一规定幼儿如何记录吗?统一规定使用科学符号符合科学精神,但是又会限制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发挥。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诸多困惑,请专家不辞辛苦,给予解答。谢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雪媛

回    信

张同学:

您好!谢谢您的提问。

对于《我们的菜场》主题活动中的记录单,您提出两个困惑:(1)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记录单,这个活动有必要用吗?(2)记录时应该要求幼儿统一使用科学符号,还是应该尊重幼儿的多种表达方式?这两个困惑相信很多老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都曾遇到过,下面说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供您参考。

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记录单,这个活动有必要用吗?

依据组织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记录分为个体记录、小组记录和集体记录。您所说的“记录单”,应该是指教师事先设计好、发给幼儿人手一份,供其进行个体记录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记录;而在需要进行记录的科学活动中,记录的方式也根据活动内容、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时需要在教师带领下进行集体记录,有时需要幼儿进行个体记录,有时候甚至需要在幼儿个体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再进行整理和统计,进行全班的集体记录。可见,个体记录只适用于部分科学活动,有时还需跟其他记录形式结合起来使用。因此,我赞同您提到的“不填写记录单未必没有科学探究,不能依据幼儿填没填记录单评价幼儿有没有进行科学探究”。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教师提供记录单,支持幼儿进行个体记录呢?我总结了一下,常见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三种:

1. 需要记录操作过程时。有些科学活动涉及的材料或步骤较多,这时个体记录能帮助幼儿记住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得到了哪些结果,避免材料或步骤的遗忘,保证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记录单上保存了幼儿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这样也便于后面的交流讨论。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大班。

2. 需要记录观察结果时。有些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观察某个事物或现象的具体特征,这时个体记录有助于聚焦观察的注意、保存观察的结果,辅助幼儿在集体交流时更好地介绍自己的发现。这种与观察相结合的记录,可能是一次性的(如“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也可能是长期系统的(如“小蝌蚪的变化”、种植观察日记、天气预报等)。这样的观察记录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客观描述事物、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中的记录单能够比较直观和真实地反映幼儿观察和记录的水平,可在收集、整理后放入幼儿的成长档案或科学区,作为教师评价和指导幼儿的重要参考。

3. 需要对比猜想与验证时。有些科学活动的主要过程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得到新的发现,这类活动通常会采取“猜想-验证”式的活动设计:在动手探究之前,先请幼儿猜想一下可能会是什么结果,然后再进行探究、观察实际结果跟自己想的是否一样。“猜想-验证”式科学活动常常要求幼儿把自己最初的猜想、最后的发现都记录下来,目的是避免遗忘、便于进行前后对比,从而促进幼儿对原有认识的反思和新经验的获得。“猜想-验证”式记录单还能帮助幼儿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哪些是“我想的、我认为的”,哪些是“我看到的”,从而更好地区分假想和事实,认识到“任何想法都是要接受事实检验的”,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被“过度使用”甚至“模式化”了,以至于不少老师认为凡科学活动必有猜想和验证,凡有猜想和验证必有幼儿的个体记录。这里需要明确一下:“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只适用于那些幼儿已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而答案并不明确(即“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如果猜想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生活经验(甚至是理解能力),那么猜想就不再是有依据的推测,而是沦为盲目的乱猜(或猜度老师的心思),有违“重事实、讲逻辑”的科学精神;“猜想-验证”式科学活动的记录,也不一定都是幼儿的个体记录,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组织的便利性,也可能会采取小组记录或集体记录的形式。

根据您的描述,《我们的菜场》这个活动采取的就是“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教师也为每位幼儿提供了“猜想-验证” 式记录单。这样做合适吗?下面我们来一步步地进行反思。

这个活动适宜用“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吗?从您的描述可以看出,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菜场》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参观对菜场的蔬菜以及其他食品的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在分享图片时,因为拍摄视角的问题,幼儿对“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出现了意见分歧,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猜测。这一问题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适合做“猜想-验证”式的探究。

那么,这个活动有必要做记录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记录幼儿的猜想和最终的发现,便于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幼儿思考自己最初注意到了事物的哪些特征、忽略了哪些特征,从而加深幼儿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增强幼儿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因此,记录是必要的。

可是,为什么幼儿会“冷落”记录单呢?问题不是出在“要不要记录”上,而是出在“要不要用记录单这种形式,要不要让幼儿进行个体记录”上。记录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要支持、便利幼儿的探究,避免干扰和妨碍幼儿的探究、造成额外的负担。在《我们的菜场》这一活动中,幼儿对“圆圆的东西是什么”产生争议后,最自然的愿望就是回到现场揭开谜底,运用事实解决分歧——无论是询问老板、仔细观察还是亲自动手买一些回来,都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探究过程。在这些探究过程中,幼儿并不需要记录单来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探究过程很简单,探究得到的结论也很简单;探究之后交流自己的发现时,同样无须靠记录来帮忙。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怎样强调并要求幼儿使用记录单,也无法让幼儿感受到它存在的价值,反而会给一些幼儿的探究过程带来额外的负担——从您提到的“虽然教师做了讲解,但还是有幼儿把猜想当验证”可以看出,这种有横有纵的表格式个体记录对他们来说还是偏难。

实际上,与个体记录相比,集体记录对于这个活动更自然、更高效:猜想环节,可以集体统计支持鸡蛋、豆腐、土豆等选项的人数分别是多少;验证环节再次统计,可以从结果中发现“一开始众说纷纭,经过探究得到了一致认同的结论”。如果想在集体记录中体现每个幼儿“猜想-验证”的对比,可以在统计的过程中请幼儿将自己的名字(或代表自己的图片、符号)贴在相应的选项栏中,最后交流时可以重点请结果和预想不一致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虽然没有使用记录单,但同样可以(甚至能更好地)反映全体幼儿探究的过程。

说到这里,回应一下您在信中提到的“如果不用记录单,又该如何评价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从以上分析中,相信您也已经意识到,除了记录单,有些活动中的集体记录(或小组记录)等记录形式也能很好地反映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事实上,除了记录,有些活动(特别是一些制作类或实验类活动)中幼儿的作品或操作结果,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但我想着重提醒的是,任何一个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充分了解幼儿真实的探究过程,单单依靠最终的记录、作品或结果是不够的;幼儿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全体幼儿的整体巡视与评估、对个别幼儿的深入观察与交流更为重要!依据对探究过程的观察,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幼儿遇到的问题、出现的方法、关注的内容、各种情况的普遍程度,还能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甚至调整教学过程),更好地支持幼儿探究的过程和经验的获得。

记录时应该要求幼儿统一使用科学符号,还是应该尊重幼儿的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我并不知道存在这样一套“科学符号”,需要所有幼儿进行记录时都必须使用。如果您所说的“科学符号”是指用“√”表示猜想正确,用“×”表示猜想错误,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诚然,这种记录方式适用于许多“猜想-验证”式科学活动的记录,而且简洁、易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活动的记录都适合这种方式,更不意味着它应该成为幼儿必须学习和使用的唯一记录方式。我觉得始终要牢记的一点是:记录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支持、便利幼儿的探究过程,促进科学经验的获得。统一规定幼儿使用这种“科学符号”进行记录不但跟科学精神毫无关系,反而有违教育规律。

那么,在需要用到记录单、请幼儿做个体记录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记录的方式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致的原则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记录的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原有经验和具体活动的需要,教师应允许幼儿以自己能理解、不影响交流的方式进行记录,要接纳多元化的记录方式。

另一方面,有些情况下,为了减轻记录的负担,使幼儿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关键内容的探究上,也需要教师提供比较模式化(甚至标准化)的选项作为支架。例如,小班幼儿在探索颜色混合时,提供剪好的彩色圆片供幼儿选择粘贴,比让他们用彩笔涂色要更简便;品尝各种水果后,提供苦脸、笑脸、心形三种标志,供幼儿记录自己对每种水果的喜欢程度,比让幼儿自己去设计符号要更为合理。

以上是我对您所提问题的个人理解和个人看法,如有不准确、不妥当之处,欢迎指出。期待今后通过“科学教育信箱”,能与您交流更多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

北京爱弥儿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李秀勋

注:原文刊登在《保育与教育》杂志2015年第7-8期合刊,题为《记录单为什么会遭幼儿“冷落”》。文字有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