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幼儿园资源 >活动设计案例>独立科学教学活动

异地实施科学活动的考验


摘要:探究“不一样石头爱弥儿《科学动手做》课程中一个活动当恩济幼儿园的张晓萌老师将之实施于异地教学时,却出现了未曾预料的情况。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应对这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希望所思所想,能引起您的共鸣,启迪您的思考。


  从接受了那个红色的小本本——支教导师聘书开始,我们支教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进入了前期准备工作的“备战”的状态。我负责给宕昌的老师演示一节示范课,尽管前期支教小组的老师们为我预想了很多会发生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方法,但真正开始上课时,异地环境和儿童的巨大差异仍然给了我一个极大的考验。

 

【挑战1:语言差异带来的麻烦。】

       由于是异地教学,我和孩子对彼此都是陌生的,在开展公开课之前,我早早来到孩子们身边相互认识,一起玩游戏,让我们之间的陌生减少。看到孩子们能够大胆自信地加入到我的游戏中,我对活动顺利开展增加了一些自信。

       公开课开始了,我为孩子们带来的是名为《好玩的石头》的科学探索活动,在教学活动环节中我抛出问题:“石头是什么样子的?这三块石头有什么不一样?”以此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三种石头的不同特性。孩子们十分积极,纷纷主动回答问题,有的说石头“小小的”,有的说石头“光光的”,还有的说石头 “冰凉冰凉的”,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做了肯定和鼓励。突然,在一片嘈杂中,一位男孩清脆而响亮的声音传了出来,他大声说:“老师,石头是‘绵绵的’!" 台下的老师们听到这个答案,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而我面对这个没有预料到的不甚理解的答案,瞬间进入了迷蒙的状态,同时大脑飞速思考:绵绵的?石头明明很硬,为什么是绵绵的感觉?孩子的回答是绵绵的,我该怎么回应?如果我表现出不理解,孩子会不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虽然面对不懂我可以选择忽略他的回答,可我确实没明白孩子所说的“绵绵的”是什么意思。想到这里,为了了解孩子的更多想法,我开始引导孩子和生活经验对接“绵绵的是什么感觉?是棉被的感觉吗?”孩子对我一个点头作为回应。我虽疑惑,仍鼓励了他的主动性。

 

  课后经过当地老师的解释,我才了解到原来“绵绵的”是当地的土话,是“滑滑的”的意思。由于我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才造成了这次误会,虽然我的临场反应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孩子说了一个不符合我认知常识的答案而忽略或否定他

【挑战2:错误估计了孩子的前期经验。】

“绵绵的”事件之后,异地教学对我的考验仍在继续,当我引导幼儿要在集体记录表上进行石头特征记录的时候,一个男孩很勇敢地告诉我说:“老师,我不会!”此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们对于记录表的使用前期经验是不充足的,而我在准备时,却默认为他们已经了解这个过程了。于是我立刻开始调整活动,现场给孩子们讲解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填补孩子们的经验空白。经过讲解,当我再次引导幼儿尝试记录的时候,那个男孩还是表达不会写,于是我提议帮助他用画画的方式来记录,可我帮他画的结果并没有得到他的认可。你觉得应该画成什么样子呢,不如你扶着我的手,教我画行不行?”我试着把记录的权利交给他。听到我这样说,孩子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这一次他自信地走上台,一开始是扶着我的手画,到后来干脆自己拿着画笔在记录的表格里画下对于石头特征的符号。最后,当其他小朋友要进行记录的时候,他还自告奋勇地举手请求帮助其他小朋友。

 

  男孩的变化让我欣喜的看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用心呵护,就会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发孩子与我们真切互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支教活动带来的教学考验,让我更加理解了只有将 “尊重儿童,以引导和支持来促进儿童发展”的理念时刻铭记于心,并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于与孩子交往的每个时刻之中,才能让幼教工作真正取得效果。在这不期而遇的支教挑战中,希望我的所思所想所做,亦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能引起当地老师的共鸣,与之分享、共勉。


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     张晓萌